港聞

港聞二

智慧城市舵手:科技普及須人機共融 生產力局獲獎工程師 設計機械人關鍵溝通互動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本港發展創科,重點之一是發展「智慧城市」。在上月獲工程及科技學會(IET)香港分會頒發「傑出女青年工程師獎」優異獎的生產力促進局智慧城市部高級顧問羅詠婷(Cadence),過去逾4年多主力發展「智慧出行」及「智慧環境」技術,她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發展新技術要注重科技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她與團隊在研發機械人技術時,特別注重兩者互動。她認為發展智慧城市固然為市民生活帶來便利,但前提須得到市民接受,才真正普及。

明報記者 鄭律銘

加入生產力局逾4年的「90後」羅詠婷日常負責開發智慧城市方案,過往曾與團隊共同開發多個系列機械人,用途包括運載物品、設施及資產管理、消防支援等。各款機械人不乏運用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術,但她認為研發過程最難、最需要處理的是人類與機械人的互動,兩者「溝通得好」、社會對機械人有好的觀感,才可塑造人機共融(human-robot harmony)環境,從而令技術普及。

加入生產力局逾4年

開發多款機械人系列

她以其團隊2018年開發的機械人「自動駕駛運載系統MiniMover」為例,為減少疫情下生產力大樓的人流,特意使用該機械人在地面接收客戶提交的水質樣本,由地下乘搭升降機往4樓,再送到實驗室門外。要令機械人自行乘搭升降機,需運用物聯網技術,令它可透過無線裝置讀取升降機所處樓層,再發出指令。

懂搭𨋢讓人 需物聯網技術

此外,人是升降機的主要使用者,羅詠婷團隊因此花大量心思設計系統,令機械人可與人「融洽相處」。她們在系統加入「人類優先」的設定,例如多人同時等𨋢,會讓人先入𨋢;機械人亦會讀取升降機的使用狀况,避開人流高峰期。她與團隊又運用人工智能影像分析技術,令機械人可判斷升降機內是否有足夠空間,才決定會否進入,抑或等下一轉。另一方面,一同搭𨋢的人也要知道機械人的下一步行動,因此設計機械人懂得在進出時播放語音,告訴人「我要出𨋢啦,唔該借借」、「我要入𨋢啦,唔該借借」等。

羅表示,同系列機械人已發展至第三代,第二代加入5G功能,可實踐低延時影像傳送,第三代可用於設施管理。該系列機械人將首度落地應用,在一個由非政府組織管理的營地協助運送物資。

機器處理重複工序

讓人專注重要任務

羅詠婷表示,其團隊開發的機械人亦希望可為企業紓緩人手緊絀問題。團隊早前開發了巡邏機械人T-trainee系列,現時在港鐵啟德站負責在關站後通宵時分巡邏車站,檢查照明系統運作是否正常、防煙門有否關妥,如有故障會記錄下來,再由站員跟進。同系統另一款機械人則在車廠工作,檢查車廂內的安全標示貼紙是否完好。

羅詠婷認為發展智慧城市目的是為生活提供便利,相關技術正好為人類減省重複的工序,令珍貴的人力資源用於處理其他更重要工作。

相關字詞﹕機械人 智慧城市 生產力促進局 工程及科技學會 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