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政策思考/發揮內地港資製造業潛力助香港產業復興\練卓文

時間:2022-05-05 04:24:02來源:大公报

  面對當下的挑戰,未來香港產業復興之路如何謀劃,是一個很值得探討而且很迫切的議題。據統計,港資製造企業在內地的資產約8.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三倍有多。在目前香港面臨嚴峻的挑戰下,在內地的港資製造業總體上是正常運作,無論對內地的進出口貿易、產值、稅收、就業,還是穩定香港本地的經濟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內地港資製造業復興對香港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討論香港經濟的時候,經常忽略了內地投資的港資製造業,這部分工業雖然不能把它直接算入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但如果從本地居民生產總值(GNP)的角度考察,不能不將其視為香港工業(製造業)的擴展與延伸。

  2019年港資製造企業在內地資產約8.5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工業企業資產約7.1%,相當於當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2.9萬億港元,折合2.6萬億元人民幣)的三倍有多;利潤總額約為6093億元人民幣,佔全國工業企業利潤約9.3%,相當於當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23.7%。以上數據雖然沒有反映在香港的GDP裏面,但卻反映在香港GNP當中,這個規模不可小覷。

  根據統計,在內地投資的港資製造業,約一半在廣東省,其餘主要分布在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山東省。在廣東省的港資製造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地區,並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為主,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紡織業、塑料製品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等,還有包括玩具、鐘錶、珠寶等行業香港製造的產品都在國際享有聲譽。

  在內地投資的港資製造業,不僅直接影響香港GNP的增長,而且由於大多數企業的運營總部均在香港,與香港本地的生產性服務業、進出口貿易息息相關。根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於2020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港商在內地部分生產用的原料經香港進口的比率超過半數;針對高價值和設有嚴格到貨期限的製造產品,經香港出口仍是首選;在會計/財務及審計支出方面,約八成是用香港的專業服務。

  二、香港本地「再工業化」的挑戰

  香港特區政府目前倡導的「再工業化」計劃,是利用香港在科研、設計和知識產權保障的優勢,通過創新科技,如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工業 4.0」智能生產工序等,簡化流程,在本地發展高增值產業及產業鏈。

  香港現時共有三個營運中的工業邨(創新園),分別位於大埔、元朗和將軍澳,全部由香港科技園公司(HKSTP)管理。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的再工業化計劃,HKSTP正在實施工業邨2.0(IE 2.0)計劃,重點支援智能生產和高增值製造業,該計劃專門針對五個關鍵行業,包括:1.醫藥、醫療保健和生物醫學;2.電子和光學;3.精密工程及裝配;4.專業製造或先進材料;5.資訊、通訊和電訊。此外,政府已批准並提出的項目還包括:將軍澳創新園的先進製造業中心和數據技術中心、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均是由香港科技園公司(HKSTP)開發和管理。

  香港「再工業化」是香港產業復興重要的一步,但當前亦面臨不少的挑戰:

  第一,香港人才流失嚴重。根據香港大學香港經濟研究中心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58%受訪企業表示在香港難以聘請合適人才。香港的住房和預期工資成本高,在本地聘請研發人才的成本高於內地。此外,香港研發人才流失率也很高,科研人才更願意到國外或內地尋求發展機會。

  香港總商會2022年1月10日至21日進行的調查顯示,香港正面臨受過教育的工人外流,其規模自1990年代初以來所未見。其中「30-39歲」及「40-49歲」是離開香港的兩個主要年齡組別,工程及技術類的員工佔比最高。

  第二,土地空間不足,而且人力成本及生產配套遠不及珠三角城市。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港大經管學院於2021年7至9月專門針對食品科技、健康科技以及綠色科技做的調查顯示,缺乏足夠的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卸貨空間不足,以及樓底太低是主要的挑戰。

  第三,科研成果缺乏工業體系的支撐。香港雖擁有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學界亦強於學術性基礎研究,但應用研究卻一直受到忽略,加上缺乏中游轉移和下游生產,令不少本地的科研成果缺乏工業體系支撐以完成轉化,以學術作主導的研究難以把技術過渡發展至商業應用。

  三、香港未來需要思考的政策方向

  (一)政府需制定長遠、全面和系統化的工業政策

  香港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擔當着重要的角色,遍布內地多個省份以及東南亞多個國家,大部分企業以香港為總部,與香港的銀行、貿易、物流、會計、法律、保險等多個生產性服務業息息相關,幫助香港融入全球價值鏈以及規則體系,亦是未來推動香港經濟結構轉型以及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因此,特區政府應該着眼全球產業價值鏈以及國家發展大局,從長遠規劃香港的產業政策,包括本地及外地的生產活動、製造業及上下游生產性服務業,傳統及新興製造業。

  (二)主動對接國家、廣東省的產業規劃,幫助香港製造業接軌內地最前沿產業和科技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於2020年6月發表的報告中提議,在大灣區周邊城市建設「加工貿易園區」和建立「粵港澳製造業官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園區」(簡稱:「港資製造業飛地」)。這項建議可以保障港資企業在大灣區長遠發展,可考慮由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共同出資在大灣區打造「香港產業園」,配套適合加工貿易發展的相關政策,穩定港資企業在大灣區投資的信心。此外,香港也有不少製造業在東南亞國家,隨着RCEP落地實施,特區政府亦需要主動對接RCEP各成員國,為香港企業爭取更多的機會。

  (三)發揮香港所長與內地合建工業服務體系

  雖然香港已不合適發展大規模工業,但香港發展工業服務有相當成熟的經驗及條件。過去主要是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幫助內地港資企業升級轉型,目前香港各所大學、科研機構、專業服務機構已紛紛在大灣區布局,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支持這些機構組合成一個工業服務體系,以服務輸出的方式支援內地的港資製造業,同時為內地的中小企業提供有償服務,並且可把一些配套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投資於內地,與內地合作建立工業服務體系。例如,香港先進製造業中心(AMC)可以按照香港的標準在內地建設若干個AMC,配合香港廠商直接在內地技術創新,生產高附加值、高混合性和高度定製化的產品。

  圍繞內地的港資製造業,利用香港的技術、資金、人才並結合內地的優勢,建立完善的工業服務體系,一方面可以幫助香港的廠商可以節省回流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內地的科研人才,彌補香港工業技術人才的不足。同時,亦可吸引更多內地企業進軍香港獲得在開發能力、管理技能、銷售服務等方面的優勢,而這些投資將會使香港收益。(文章有刪節)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政策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