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monday
指數/外匯
明報APP

專家觀點>新經濟新天地

鏡臂換傳感器 監察兒童近視風險

【明報專訊】現今兒童早已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令近視問題愈發普遍。加上新冠疫情,小朋友留在家中上網課時間大增,外出活動時間大減,很可能間接加劇兒童近視問題。因此,中文大學和生產力促進局合作研發一種專為兒童度身訂製的「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My-Optical-Analyzer),旨在監測他們閱讀的習慣和近視風險因素,提供一個長期、持續和個性化的近視監測方案,希望有助控制他們近視加深的速度。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楊柏賢

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大約一年前,中文大學提出希望為兒童研發一種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用來監測兒童的閱讀距離、角度、時間和光線等習慣和風險因素,因而促成雙方的合作。

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任卓昇醫生表示,有此構思,是因為深度近視(600度或以上)的人患上黃斑點病變機率會增加數百倍,患上視網膜脱落的機率會增加12倍,患上青光眼機率會增加3倍;新冠疫情令到本地兒童的閱讀習慣改變,很可能已經令近視問題進一步惡化。

新冠疫情下 兒童近視問題恐惡化

他們去年曾經比較過新冠疫情前後做過的兩個調查,發覺本地兒童每日閱讀電子屏幕時間由2.5小時大增至6.8小時;每日在戶外活動的時間,由1.3小時大減至0.4小時,相信是因為疫情和上網課。

任卓昇表示,閱讀距離短、時間長、光線暗,以及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太短,都會令眼球生長時更加傾向拉長,從而令近視加深速度加快。相反,如果閱讀習慣健康,又有較多時間在戶外活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令眼球拉長的速度降低),則可以令近視加深速度減慢。他表示,新冠疫情出現前,本地6歲兒童已經有12%患上近視,8歲兒童有33%。新冠疫情出現後,未有同類調查數據,但他以上述閱讀電子屏幕時間和戶外活動時間的變化來估計,覺得情况不樂觀,懷疑本地兒童患上近視的比例可能已顯著上升。這也是他們找上生產力促進局合作研發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的原因。

藍牙傳送數據至智能手機 再存雲端

至於分工方面,主要是他們負責裝置的基本設計概念和原理,生產力促進局負責工程部分及設計配套的手機程式。

黎少斌表示,簡單來說,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內藏多個傳感器,每隔一段時間(現設定每5分鐘),自動偵測佩戴者的閱讀距離、環境光和前景光,以及頭部角度狀態等風險因素,透過低功耗藍牙技術,將數據傳至智能手機。

相關數據儲存在雲端資料庫,成為一個長期、持續、個性化的近視監測方案,讓兒童、家長和眼科醫生了解其閱讀習慣,及早採取改善行動,協助減慢近視加深速度。

至於其外形,設計成兩條較粗的眼鏡臂(其中一條內置多個傳感器,另一條內藏鋰電池,以導線連接),換掉原來的眼鏡臂就可完成安裝。每充電一次,可以使用一日。雖然比原來的眼鏡臂粗,但重量只增加5至10克。

生產力促進局初時曾經考慮過採用外掛式設計,但擔心可能會令其位置和角度較容易變化,以及為了控制眼鏡和裝置的整體重量,最後決定採用換掉眼鏡臂的設計。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銀獎

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第一個版本的原型在今年初完成研發,並在月前製造了10多個,邀請了3名本地兒童試用幾個月。但因為試用人數太少及時間較短,暫時不宜評論其效果。

生產力促進局和中文大學計劃在一兩個月內,再製造數百個原型,邀請數百名本地兒童試用至少6個月或以上,同時找另一批沒有試用的本地兒童作為對照組,這樣可以取得較可靠的大數據,知道實際效果。黎少斌解釋,若只是要讓兒童(和家長)了解其閱讀習慣有何問題,應該怎樣改善,大約佩戴一個月已足夠。若要知道改善習慣後可以將近視加深速度減慢多少的大數據,至少需要6個月。任卓昇表示,若能找到合適的機構合作,不排除會將測試計劃擴展到其他華人地區,例如大灣區等。

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的知識產權由生產力促進局和中文大學共同擁有,暫時已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申請專利。在今年4月「日內瓦國際發明展2022」,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獲得一個銀獎;在6月份美國華盛頓「2022 TechConnect世界創新會議暨博覽會」上,獲頒創新獎。

雖然暫時未有任何公司向生產力促進局和中文大學洽商其技術授權,但黎少斌和任卓昇相信,近視風險因素監測智能眼鏡兩度獲獎,將有助吸引廠商和連鎖眼鏡店等業者注意,對於未來商業化進程會有幫助。

[新經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