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少斌(左)稱,中小企仍需繼續進行創新及數碼轉型,才能把握各種機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昨公布第三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顯示,77%受訪香港中小企的業務受到香港未能恢復與內地/國際正常通關的影響。受影響中小企當中,67%同時受到未能恢復與內地及國際正常通關影響,24%只受到未能恢復與內地正常通關影響,8%只受未能恢復與國際正常通關影響。受未能恢復正常通關影響最嚴重的三大行業為:「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88%)、「建造業」(86%)及「零售業」(84%)。

進出口建造零售業最傷

第三季營商指數調查顯示,最主要的綜合營商指數經歷第二季歷來最大跌幅後,第三季錄得歷來最大升幅,上升11.4至47.1,反映本地中小企逐漸走出第五波疫情陰霾,各行業整體營商信心向好。另外,就香港對外未能恢復正常通關影響的範疇方面,63%受訪中小企表示「銷售」受影響,「業務拓展及管理」(48%受訪中小企)及「採購」(45%受訪中小企)亦深受影響。

問及今年內香港若仍未能恢復與內地/國際正常通關,中小企會如何應對,在「業務拓展及管理」和「採購」方面,約三成受影響中小企均表示考慮「加強使用數碼科技」。「銷售」方面,有三成受影響中小企表示會「加強電子商務」,然而同樣亦有三成受影響中小企表示「未有應對計劃」。

疫情改變營運模式需創新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昨表示,調查顯示大部分香港中小企的業務均因為未有恢復正常通關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觸及銷售、業務拓展及管理、採購等各個範疇。他說,疫情改變企業營運模式和消費者消費模式,即使通關限制放寬、疫情結束,相信中小企仍需繼續進行創新及數碼轉型,才能於這「創新從未停步」的數碼科技主導世代,持續發展及把握各種機遇。

整體投資意向轉趨活躍

黎少斌續稱,指數經歷上季大跌後,今季有雙位數反彈,顯示香港中小企已大致消化第五波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隨着政府自4月起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以及派發第二期消費券而轉趨樂觀。不少中小企於上季困境中選擇節流後,本季整體投資意向轉趨活躍。總體而言,除環球經濟展望相對疲弱外,中小企營商氣氛已大致回復至第五波疫情前。

上述調查於今年6月至7月期間進行,成功訪問了921家本港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