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下称“生产力局”)机械人及人工智能部总经理葛明到广东省科学院调研,主要目的是学习该院在调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与广东省不同地市有效协作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双方如何推动产学研协同与合作。此次学习和交流给生产力局团队的最大感触是,广东省科学院与生产力局的定位“太像了”,有许多经验和作法可以借鉴,对如何深植粤港澳大湾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又在优势领域、人才队伍及创新资源等方面互补性强,双方合作潜力巨大!
一个是1967年成立的香港法定机构,另一个是1978年起步于广州的国内一流省级科学院,双方有哪些地方相像?在哪些方面有合作空间?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对外合作部主任郑新接受南方+采访时表示,生产力局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服务一体的综合型研发服务机构,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同时与工业界合作紧密,通过专业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助推大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省科学院正在深入实施“一院两制三体系四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与包括生产力局在内的港澳机构合作,围绕广东省构建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等环节。
郑新表示,双方已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协同开展研发,正在推进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发合作事项,未来将推进合作研发及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落地,释放“1+1>2”效应。
粤港合作深化,两大机构合作迈开步伐
广东省科学院和生产力局都有数十年历史,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交流。随着粤港合作机制对接近年来不断深化,关键要素自由流转加速,双方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包括多个共同研发项目。
据了解,生产力局具有国际一流的科研技术和实力,2022年度获得98项殊荣,创历年最多,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屡获国际权威肯定。近八成获奖项目已落地应用,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香港制造”的品牌优势。生产力局致力于加强服务大湾区中小企“走出去”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积极参与大湾区重点创科项目,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加强国际创科合作,赋能内地企业升级转型,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业升级。
“生产力局在先进技术和创新服务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我们最开始接触生产力局,主要是通过参加其组织的一些创新服务交流活动。”郑新表示,2020年,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双方携手重点聚焦新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协同开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着力提升和优化工业技术,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如双方开展了面向工业节能降耗的新型轻质耐磨钢的设计与制备研究、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铝-钢异种材料新型点焊工艺及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等。“面向工业节能降耗的轻质耐磨钢强韧化机理及制备技术研究”项目是广东省科学院与生产力局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
据郑新介绍,生产力局团队在特殊钢尤其是高强钢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围绕项目研发内容,为材料的服役行为机理提供可靠的理论分析,对反馈材料设计奠定了基础。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团队则在材料的设计、制备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双方优势互补,经过共同努力,攻克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技术难题,设计出性能优良的轻质耐磨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据悉,通过新型耐磨钢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应用,可实现耐磨钢抗变形能力提升,同时实现材料轻量化,减重8%以上;该种新型轻质耐磨钢可有望应用于高端破碎机装备的关键部件,如耐磨板、圆锥等,可有效提高部件寿命30%左右,以达到机械装备运转节能、节材的效果。
记者采访获悉,广东省科学院形成了涵盖科技智库与服务、生物健康与现代种业、资源与环境、新材料与绿色化工、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智能与芯片六大创新板块的17个科研机构,目前拥有一支7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中国籍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领衔“杰出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骨干科研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经纪人”梯度式4000余人的创新人才队伍。
2022年,广东省科学院与生产力局就进一步深化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及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携手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了多次交流,具体的研发合作事项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我们选择与生产力局合作,主要是考虑到双方在专业领域上都涉足金属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及智能机器人、环保等领域的研发,但研究侧重点及应用场景有所不同,双方各有所长,优势互补。”郑新表示,未来,希望双方能携手在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成果产业化、专业人才培养和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以生产力局为桥,推动更多成果在大湾区“从1到N”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对外开放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9月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不仅是地理的相近,穗深港三地正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破除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堵点,科技协同创新能量加速释放。
郑新表示,生产力局不仅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荣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而且与香港本土企业及在内地的港资企业合作紧密,精准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痛点和难点,开发出适应的解决方案。内地机构在与生产力局合作中,可以借鉴生产力局面向全球的国际视野和主动深入产业界开展技术创新服务的干劲,积极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着力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产业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研发合作关系,增强自身支撑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郑新在广东科研系统工作近20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合作的不断深化有切身体会。在她看来,未来5年,大湾区面向全球开放创新的程度将更高、国际影响力也将更大,将建立起更加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将加速自由流动。全球创新高地的人才、技术、成果、资金等要素虹吸效应,科技企业的聚焦效应,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倒逼效应,将加速大湾区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她认为,港澳地区在广东布局新建的高校将显著提升大湾区整体的基础研究能力,同时,大湾区可以吸引和承载粤港澳乃至全球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将进一步培育壮大大湾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生产力局可以作为引进香港高校及国际先进技术成果的桥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郑新表示,内地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产业资源丰富,生产力局可以和省科学院等内地研发机构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转化,在更广阔的空间探索“从1到N”的无限可能。
来源:南方+
©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紧贴我们
订阅生产力局电子报
透过电邮取得本局的最新资讯
请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