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產力局與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公布《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 釋放香港科研及全球融資樞紐潛力 發揮「香港製造」品牌優勢

(香港,2022年11月23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與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今天公布《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主要數據,聚焦產業發展特色、掌握行業情況,分析發展機遇 ,探討香港業界應如何發揮優勢、整合資源,為政府及業界打造高增值生命健康產業鏈提供參考。

隨著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意識不斷提高,生命健康產業深受各地政府、企業和資本市場重視。香港特區政府於今年《施政報告》中表明將大力發展生命健康科技。數據顯示, 2020年生命健康產業全球集資額達709億美元;而香港的醫療衛生開支於1990年至2020年期間以平均5.6%的年率上升,反映醫療服務及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

生產力局於去年底推出的《香港再工業化研究》指出,健康科技、食品科技及綠色科技是本港最具潛力實現再工業化的三大行業;作為再工業化縱向策略延伸篇,今年就其中一項具潛力行業「生命健康產業」作深入研究,於7月至9月開展《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共訪問了330家企業,香港企業佔273家、其他大灣區企業57家,更有幸獲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的支持,聯合發表是次報告。

研究結果重點如下:
香港生命健康產業分布主要有9大類別:藥物和材料(28%)、醫療和診斷設備(26%)、中藥(11%)、保健食品(11%)、醫療服務(8%)、基因和幹細胞(3%)、人工智能醫療(3%)、再生醫學(2%)及其他(8%——包括美容護膚、醫療消耗品等);而其他大灣區企業則集中在醫療和診斷設備(39%)、藥物和材料(18%)及基因和幹細胞(13%)。

業務性質方面,香港企業中有25%從事研究及51%從事生產,包括自有品牌生產 (OBM)、原設計生產 (ODM)或代工生產 (OEM)。而其他大灣區企業亦分別有25%從事研究及77%從事生產。所有類別中,香港企業有從事研究比例最高的類別是基因和幹細胞(80%)及人工智能醫療(80%)、有從事生產比例最高的類別是中藥(63%)。

人員規模方面,75%香港企業不超過50人。用地方面,在港有研發實驗室的香港企業中,超過六成的企業實驗室面積在1,000平方尺以內;在港有試產線的香港企業中,近六成的企業試產線面積在1,000平方尺以內;在港有生產線的香港企業中,超過八成的企業生產線面積在10,000平方尺以內。

產值方面,20%的香港企業實現年度總營業額高於1千萬美元,達到這一規模比例最高的類別為基因和幹細胞(30%)。37%的其他大灣區企業實現年度總營業額高於1千萬美元,達到這一規模比例最高的類別為中藥(67%)。

其他大灣區企業在港投資五大考慮因素中,一致看好香港其中四項表現,依次為:營商環境、拓展海外市場的便利性、政府支援及行業相關優惠政策、本地臨床數據獲其他國家認可,充分反映香港國際競爭力倍受認可,對海外企業具吸引力。這四項因素以外,營運成本高是令不少企業關注的主要因素。

38%受訪香港企業有意在港投資,當中有意投資研發(84%)、試產(65%)和生產(67%) 。所需用地少於5千平方尺,以進行研發(70%)、試產(65%)、所需用地少於1萬平方尺進行生產(51%)。當中在港投資預算為300萬美元以上,以進行研發(21%)、試產(27%)、生產(48%)。

37%其他大灣區企業有意在港投資,當中100%有意投資研發工作,而有意在香港投資試產和生產同樣為14%。所需用地少於5千平方尺,以進行研發(62%)、試產(43%)、所需用地少於1萬平方尺進行生產(33%)。當中在港投資預算為300萬美元以上,以進行研發(27%)、試產(47%)、生產(71%)。

研究勾勒出生命健康產業在科技成果商品化方面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為缺乏多元人才。受訪香港企業表示未來一年最需要的五類人才依次為市場學、資訊科技/統計學/數據分析、產品檢測及認證、企業管理、製造/工業工程;當中需要製造/工業工程人才的企業中有超過60%認爲本地供應不足。受訪其他大灣區企業表示未來一年最需要的五類人才依次為市場學、製造/工業工程、企業管理、產品檢測及認證、資訊科技/統計學/數據分析。

四大發展建議:
綜合香港生命健康產業優勢基礎、業界面臨的挑戰及所需支持,並吸納產、學、研各界專家的分析與卓見,是次研究報告對香港發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提出四大建議:

第一:集中發展醫療和診斷設備、中藥及保健食品三大具優勢產業
第二:加速發展基因和幹細胞新興產業
第三:培育Bio+多元人才
第四:加大內地與香港制度互通,例如藥物/醫療器材/專利/臨床數據互認、科研樣本/實驗試劑/遺傳資源進出。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表示:「目前香港生命健康企業科研投入比例高、從事生產比例高、產值高、員工人數不多、用地不多,是值得大力推動的高增值產業,特別可集中發展醫療和診斷設備、中藥和保健食品這三大香港較具優勢的領域。本次研究還發現,從事基因和幹細胞領域的香港企業在科研投入、實現年營業額高於1千萬美元的比例均領先其他類別,可見這一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強勁,產業規模有望大幅擴大。香港是生物科技企業在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融資中心,特區政府應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頂尖融資中心的地位,善用香港交易所《上市規則》第18A章允許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融資的政策;加上特區政府表明將積極推出更多配套措施,將提供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等基建設施。這些積極措施有助吸引龍頭企業及具潛力的初創企業落戶香港,將海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引進來』,同時發揮『香港製造』品牌優勢引領內地企業『走出去』。鑒於營運成本是海外企業決定是否投資香港的重要因素,應當為企業提供更多支援,如推動『工業4.0』智能生產技術,助企業降低營運成本、提升質量、減少用地、升級轉型,帶動生命健康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

他續說: 「研究發現,缺乏多元人才是業界將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最大挑戰。企業未來最需要的人才,並非只集中生命科技,而是跨學科的多元人才,如同時涉獵市場學、資訊科技/統計學/數據分析、產品檢測及認證、企業管理、製造/工業工程等學科。報告更建議香港高校考慮設立更多跨學科課程,以配合多元人才的殷切需求;報告更鼓勵企業提供畢業生更多實習機會及善用政府資助;如生產力局的夏季與冬季『實習計劃』,可為大學生締造職場實戰機會,幫助香港培育Bio+多元人才,帶動生命健康產業發展。」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會長盧毓琳教授指出:「本次研究顯示,加大內地與香港制度互通,有助科研成果商品化,更可強化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優勢互補效應,集聚全球創新資源。香港作為生命健康創新研發樞紐,擁有2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及全球領先的聯合研發中心,臨床試驗數據同時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等監管機構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對科研要求高的生命健康產業,香港優勢顯著。支持特區政府在現有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將更多本港醫療機構納入内地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名單,使其臨床試驗數據可用於在內地申請藥物註冊,推動香港成為本地和國際製藥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重要平台。再加上『港澳藥械通』的實施,允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指定醫療機構經廣東省審批後使用臨床急需的藥物和醫療器械,為香港生命健康業帶來新機遇。支持特區政府爭取擴大『港澳藥械通』的實施範圍,包括擴大適用的藥物和醫療儀器目錄,並逐步擴展有關安排至其他大灣區和更多內地城市符合要求的醫療機構,促進香港與內地生命健康產業的深度融合,充分釋放產業潛力,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為香港建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大灣區建設增添新動能。」

《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主要數據報告,請按此瀏覽;完整報告將於12月正式公布,屆時可從生產力局與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相關網頁下載。

- 完 -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左)和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會長盧毓琳教授(右)在《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發布會上,指出香港應整合優質資源,集中發展醫療和診斷設備、中藥、保健食品這三大優勢領域,加速發展基因和幹細胞這一新興產業,培育Bio+多元人才,加大內地與香港制度互通。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先生(左)和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會長盧毓琳教授(右)在《香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研究》發布會上,指出香港應整合優質資源,集中發展醫療和診斷設備、中藥、保健食品這三大優勢領域,加速發展基因和幹細胞這一新興產業,培育Bio+多元人才,加大內地與香港制度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