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多年以來,創造了無數個「第一」,其中一些「第一」就來自1994年成立的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1996年,該中心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開放式工業設計實驗室,開展產品設計、模型製造等通用性服務,縮短了中小企業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時間和產品開發週期,降低了企業的研發成本。
深圳市政協常委、寶安區政協副主席高瞻1995年至2002年任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負責人。他近日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是借鑒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經驗成立的生產力促進機構,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簡稱「生產力局」)合作多年,對其專業服務印象深刻。
「我們在與生產力局合作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到如何從市場導向引進新技術、服務等去幫助企業提升水平,如何基於對行業發展的理解前瞻性地提供符合企業需求的領先技術。」高瞻表示,期待與生產力局有更深入的合作,希望生產力局通過專業服務可以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產業融合,助力大灣區企業更好地開拓國際市場。
數十年來,生產力促進組織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20世紀60年代,香港承接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衍生大量小型製造企業,當時的香港政府在1967年依法成立了生產力局,運用先進技術和創新服務,大力促進香港工業的發展。
1992年,中國內地成立第一家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立。繼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立後,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1994年8月經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是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綜合性服務與技術支持的專門機構。
1997年3月,深圳國際生產力促進研討會在深圳銀湖開幕,這場圍繞國內外生產力促進工作經驗交流等為主的研討會由深圳市政府、國家科委、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聯合主辦,承辦方正是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與生產力局。
據高瞻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內地像生產力局這樣以市場導向引進技術和服務來幫助企業提升水平的做法還不多,而且與純粹的市場力量相比,生產力局背靠政府,吸納的優秀人才對行業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有實力研發或引進前沿技術、先進的製造工藝去幫助企業。
「一些企業純粹靠自己的力量嘗試新技術、新工藝,往往會在資金投入、人才等方面遇到不少瓶頸問題,但生產力局作為法定機構在企業率先示範一些行業共性技術,而且貼近企業需求,對企業發展的幫助比較大。」 高瞻在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任職7年,對中小企業的需求有深刻的認識。
借鑒生產力局等機構的先進經驗,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在2000年前後以快速原型製造等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突破點,建立了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體系。該中心還率先推廣引用ISO9000系列標準,推動工業設計理念,幫助深圳及更多城市的企業提升工業設計意識,為內地後來成立的一系列生產力促進機構提供了經驗。
隨著改革開放後大量港資企業轉移到珠三角尤其是深圳、東莞等城市,生產力局對港資企業的服務也自然「過河」。2004年,生產力局在深圳、東莞成立了全資附屬咨詢公司,協助中小企業通過技術咨詢、管理咨詢、自動化升級、科研技術轉化及培訓等服務實現升級轉型。
2007年,生產力局與深圳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共同組建的深港創新科技支援服務合作平台——深港生產力基地在深圳高新區生產力大樓揭幕。該基地是「深港創新圈」戰略框架下的深概合作重點項目,致力於為深港兩地企業提供產業升級與轉型的一站式綜合服務,並積極協助兩地企業善用兩地的創新科技資源,為民間和政府提供咨詢與服務,促進兩地創新資源的流動,幫助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區域整體競爭力。
在高瞻看來,生產力局「過河」服務珠三角港資企業,幫助企業提升了生產工藝、管理水平,這種提升通過企業合作和人才流動等,也輻射到了內地企業,帶動了更多城市的經濟發展。
高瞻說,香港是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更熟悉國際經貿規則,與國際創新資源的對接也更加便捷,在把握國際科技發展的脈搏上更有優勢。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生產力局等機構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城市的交流、產業的融合發展離不開專業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他認為,面對新形勢,各類機構應通過學習、創新提升自身服務能力,為企業提供更有質量的服務,創造更多的價值。
他指出,內地尤其是廣東有大量港人、港資、港企,生產力局的服務自然需要延伸到更多城市,這一過程中不應照搬以往經驗,尤為需要根據當地環境進行創新和提升,通過加強與內地相關政府部門和相關合作夥伴的合作,將服務觸達更多企業。
高瞻表示,期待生產力局通過特色的專業服務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產業融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發揮「1+1>2」的作用。
來源:南方+
緊貼我們
訂閱生產力局電子報
透過電郵取得本局的最新資訊
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