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5年7月31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與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今日公布2024/25「碳中和進展與挑戰」調查結果。兩機構於2022/23年度首次展開「碳中和進展與挑戰」業界調查,並獲得了積極回應。鑑於近年業界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關注日益增強,以及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新的減碳策略,兩機構再次進行調查,以持續追蹤本地企業在碳中和轉型上的最新進展與面臨的挑戰。
最新2024/25年度調查顯示,雖然62%受訪企業仍對「碳中和」概念不熟悉,但對比2022/23年的調查結果,整體認知已提升10%。此外,有訂立「碳中和」目標和定期進行碳審計的企業比例亦見上升,反映業界對碳中和的認識有所加深,並開始正視低碳轉型,將認知轉化為行動。然而,隨著企業對「碳中和」的要求掌握加深,以及面臨新的可持續發展合規性和外部供應鏈壓力,約70% 的受訪企業坦言缺乏充足資源來實施「碳中和」措施。
2024/25年度調查共訪問126間企業,其中49% 屬中小企,51% 屬大型企業或機構。儘管62%的企業仍不熟悉「碳中和」概念,且52%尚未進行碳審計和定期評估,但相關比例已較2022/23年度的調查結果有改善,分別下跌10 % 和14%。在減碳目標方面,78%的企業尚未制定完整的碳中和目標,比2022/23年度的調查結果略有改善,下降了4%。這表明企業在減碳目標制定上仍有提升空間。67%的企業認為資源不足,難以有效推行減碳措施,尤其是中小企,因資源匱乏而更需要針對性的支持。
調查總結企業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面臨的三大挑戰。超過80%的企業認為「高財務資本需求」、「缺乏改變現有高碳運作模式的經濟激勵」以及「缺乏評估方法、技術知識和負擔得起的低碳技術支持」是推進減碳措施的主要障礙。此外,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曾主動要求提供,或作爲供應商被要求提供,與生產相關的碳管理信息,當中70% 涉及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和範圍三碳排放核算。在製造業和進出口行業中,逾半的受訪者表示碳關稅與其營運密切相關。這反映出企業正面臨可持續發展合規性及外部供應鏈日益增加要求的挑戰。調查還顯示,企業在實現碳中和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資金援助和技術支持。當中技術層面支援包括範圍三及產品碳足跡評估方法和工具、綠色科技、外部顧問服務及培訓。
生產力局綠色生活與創新部總經理蔡劍虹博士表示:「生產力局關注業界的發展,致力透過政、產、學、研合作推動新質生產力。生產力局已為多個行業,包括電鍍業、針織業和餐飲業等,制定及舉辦了度身訂造的碳管理能力建設計劃,旨在幫助這些行業在日常營運中實施碳管理,並了解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我們提供各類專業服務,持續研發並推動業界應用各種綠色科技,加速低碳轉型的進程。」
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教授(能源及環境) 暨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可再生能源講座教授梁國熙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生產力局再次共同開展調查。這次調查揭示了業界在『碳中和』趨勢下的實際需求,並提供了寶貴的數據作為參考。這些數據將協助政府、大學和相關機構制定相應策略,並提供所需的支持,確保業界能夠充分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生產力局深明業界所需,致力提供相應支援,協助業界制定務實的減排策略和措施,攜手為實現「碳中和」做好準備。生產力局亦積極攜手業界舉辦與碳中和相關的活動,例如環境運動委員會的「碳中和宣傳運動」、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全城零碳行動」、以及香港餐飲聯業協會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餐飲業碳中和計劃」,促進業界及公眾「由知轉行」,推動低碳轉型。
- 完 -
生產力局綠色生活與創新部總經理蔡劍虹博士(左)及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教授(能源及環境)暨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可再生能源講座教授梁國熙教授(右)分享2024/25「碳中和進展與挑戰」業界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