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雖然面積細小,但全港領牌車輛數目超過75萬輛,汽車維修從業員只有1萬2千多名,令業內人員供不應求。近年汽車科技與環保標準急速變化,新能源汽車迅速普及,但不少本地中小型車房仍然沿用舊有的維修服務模式,落後於市場和科技發展。而公眾對行業情況欠缺理解,產生「車房仔」的負面印象,缺乏新血之下,人才青黃不接是業內普遍面對的困難。
為推動香港汽車服務業持續發展,在工業貿易署「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撥款資助下,生產力局與香港汽車服務業聯會合作推行汽車服務業提升項目,借鑑全球最新趨勢,為行業制訂營運提升方案,配合國際最新的環保、汽車診斷及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維修要求,加強行業專業形象,吸引年輕人才入行。
「車房」專業化 引入系統管理
香港汽車服務業聯會會長董清良表示,新科技和維修新思維不斷湧現。舉例說,歐盟五期和六期衍生更嚴格的燃料和車輛廢氣排放標準,中小企仍未完全掌握其中的環保問題;另同業對最新的電子控制、診斷技術和維修科技亦欠缺認識。同業必須適應轉變,以免被市場淘汰。
一直以來,外界經常稱呼汽車維修人員為「車房仔」,未能塑造專業形象,學生傾向尋找其他舒適的辦公室工作,使業界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董清良認為,走專業化之路、引入系統管理,不但可提高生產力,同時可改善業界形象。具體上,透過制訂汽車服務行業的運作流程和汽車維修服務工序流程,可讓從業員更清晰掌握工作崗位內容、發展前景及晉升途徑等。
香港汽車維修服務業提升項目內容
人力與培訓不可少
副會長兼教育事務部長陳福祥見證汽車服務業發展的高低起落,面對年輕人入行數目減少的情況,他期望政府能提供更多升學教育及培訓支援,以及推廣活動。
他建議中學、大學舉行推廣活動,鼓勵大學開辦汽車業本科學位課程,進一步鞏固汽車服務業的專業形象,協助有志入行的年輕人找尋專業路向。另一邊廂,在職維修工程師亦要把握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增值。
另外,中年人士亦可加入汽車維修行列,為他們提供專業培訓,填補現時業內基本技術員出現人力斷層的情況。
電動車世界將至 革新維修思維
電動車掀起駕駛新潮流,吸引愈來愈多人使用。電動車強調智能化服務,由服務供應商遙距監控車輛的性能表現,並預測和警示可能發生的問題。業界預料,5至10年後汽車維修業的運作將有顯著的轉變,因此,業界必須及時開展籌劃相關的培訓計劃,例如,電池管理系統及電動車安全性等,增進從業員的專業知識。
副會長楊家和表示,業界要摒棄過往反覆試錯(Trial and Error)的「手作」維修思維,培訓工作亦要與時並進,引入電腦軟件診斷故障等嶄新的維修模式。
提升營運 借鑑國際模式
董清良期望:「透過是次項目,有助業界從宏觀角度,認清行業存在的問題;並從所得的結果,制訂業界發展方向,從而向政府提出建議及解決方案,提升行業質素。」他期望日後可細分多個汽車維修專業,推行專門的提升項目,例如輪胎、電池技術等。
他期望,是次項目可在人力資源、技術、管理及法規等多方面,協助業界掌握全球業界最新發展。
透過電郵取得本局的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