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生產力促進服務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將迎來5週歲「生日」。
5年前,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四方共同發起,粵港澳大灣區生產力促進服務機構自願組成,通過「4+9+N」模式組建聯盟。
5年來,聯盟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致力於深化三地創新服務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區域合作層次和水平,攜手打造「粵港澳創新服務協作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合作共贏。
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理事長申長江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化程度高,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聯盟成員間凝聚力強,尤其是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作為理事長單位組織活動效率高、有實效,各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助力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積極貢獻,一些市場化的做法還可輻射到內地更多城市。
一拍即合,四方共同發起聯盟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紀念日,這一天,《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政府在香港簽署,該框架協議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陳金德告訴記者,2017年下半年,上述協議簽署後不久,該中心就牽頭啓動聯盟組建工作,得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的大力支持,四方商定共同發起聯盟,珠三角9個地市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同樣「一致認可、熱情參與」。
聯盟理事長、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表示:「2017年,陳金德主任赴港時提出了構建聯盟的設想,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對此表示高度贊同。在召集大灣區各地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深入探討建立聯盟、開展科技服務協同合作事宜後,澳門生產力暨科技技術轉移中心也表示將全力支持聯盟成立,推動粵澳科技創新領域合作。」
2018年6月28日,在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承辦的第十一屆寰宇生產力論壇上,四方發起單位簽署《粵港澳大灣區生產力促進服務合作框架協議》,聯盟成立,由此開創了粵港澳大灣區生產力合作發展新局面。
據畢堅文介紹,聯盟以「4+9+N」的模式(即4家發起單位+9家理事單位+N個成員單位)建立,初衷是推動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廣泛吸納粵港澳大灣區各類優質科技服務機構為成員,共同打造創新服務高端樞紐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合作共贏」 ,幫助企業提升綜合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5年來,聯盟的「4+9+N」中的「N」持續擴大,為聯盟注入新的動能。
2023年初,聯盟一次性迎來了6家新成員單位的加入,分別是澳門大學、澳門旅遊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工程師學會和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賡續接力,提升大灣區企業綜合競爭力
多年來,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圍繞粵港科技創新協作不斷深化交流合作,聯繫往來日益密切。
「聯盟是中心開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服務交流合作的主要抓手。」陳金德表示,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2018-2020年間擔任聯盟首任理事長單位,做好聯盟的基礎設計,並牽頭制定了聯盟三年工作方案。
2021年10月起,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接力」擔任聯盟理事長單位至今,致力提升大灣區企業綜合競爭力,充分發揮香港在大灣區自主創新發展中「引進來、走出去」的雙重作用。畢堅文說:「生產力局致力成為香港企業在大灣區舞台大展拳腳的‘超級聯繫人’,並憑借世界級的綜合科研技術與實力,幫助中小企瞭解大灣區市場背景,拓展商機。」
作為香港創科體系的重要組成機構、香港工業政策的執行者和推動者,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自1967年成立以來,一直積極配合香港特區政府,促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落地,支持創新科技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擔任聯盟理事長單位以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聯盟各單位緊密協作,搭建起對接中小企業服務的網絡,共計舉辦28場活動,覆蓋人數超17萬人次。以推廣新型工業化為例,聯盟優先覆蓋了6個地市,之後將帶動大灣區城市群,助力製造業轉型升級。
同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與大灣區城市18個合作夥伴建立科技成果對接服務平台,合作舉辦了3場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和粵港澳企業發展政策展,促進粵港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以工業4.0和企業4.0支撐香港科創發展,從人才、資金、技術及科研等方面服務中小企業和產業,擁有科創服務及科研實力、聯通香港和國際科創資源的渠道以及國際化視野,這些都是讓聯盟發展更上一個台階的有力支撐。」陳金德表示:「聯盟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帶領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各項合作開始落地、結果。」
他表示,隨著今年2月內地與港澳各口岸全面恢復人員往來,今年聯盟成員單位之間面對面交流更加方便,相信聯盟的交流合作一定會更加深入、更加緊密。
聚力向前,粵港澳科技創新元素融合
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不同,各地區的生產力機構有其特點和服務。
在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理事長關治平看來,儘管各地區生產力機構各有不同,但聯盟成員的目標和使命是相同的,那就是推動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和生產力的提升,推動工作環境乃至整個自然環境的改善,最終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聯盟成員單位就像一個大家庭的成員一樣,各有優勢和特點,但都希望把大灣區的事情做好。」讓申長江印象深刻的是,在相同的使命和目標下,聯盟的成員單位凝聚力特別強,開展了大量增加各成員單位交流的活動,也組織了很多主題明確、共同推進大灣區發展的活動,充分發揮了各成員單位的優勢。
陳金德則表示:「我們依託聯盟的平台開展通力合作,使每一項工作都有豐富的粵港澳科技創新元素碰撞、融合,推動聯盟形成更加緊密、穩固的合作關係,這也是我們所期盼的。」
他指出:「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和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是聯盟鏈接、整合港澳及國際資源的‘橋頭堡’,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一直以來對聯盟工作高度關注,從國家層面對聯盟工作給予指導,積極舉辦生產力大講堂等活動。珠三角9個地市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及其他成員也都熱情地參與到聯盟建設和交流活動當中。」
「聯盟成員近幾年來的合作情況是愉快、積極及有成果的。」關治平舉例說,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政策的有序落實,澳門特區政府重點發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四大產業——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及現代金融產業,生產力中心全力配合的同時,向香港生產力局促進局借鑒發揮科研優勢等方面的經驗,幫助中小企業投入國家發展大局,併發揮提升生產力的作用。
乘勢而上,助力大灣區打造創新高地
面向未來,聯盟如何更好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創造更多價值?
畢堅文表示,近年來,聯盟的活動主要以舉辦論壇、研討會、培訓、交流走訪的形式為主來助力大灣區的產業升級轉型和科技創新合作。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聯盟作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應該充分發揮粵港澳科技和產業優勢,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著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助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他認為,聯盟未來可在多個方面發揮更多作用,一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引領,結合成員單位現有技術優勢領域建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推動跨境科技創新合作,提升大灣區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聯盟成員單位可重點關注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和粵港聯合創新資助計劃,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是依託聯盟成員單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推動大灣區製造業的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
「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為例,可憑借在人工智能、智能製造、低碳環保、先進新材料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推行新型工業化,協助大灣區製造業企業改造提升各個生產環節,提高科技水平,推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畢堅文說。
「科技自立自強對科技服務業的需求將不斷增強,對科技服務的供給能力與品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陳金德認為,聯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服務平台,要乘勢而上、主動作為,更好發揮港澳開放創新優勢和廣東產業創新優勢。
他表示,聯盟可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中小企業服務網絡、構建大灣區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業孵化體系、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助推區域製造業轉型升級、引進高端科技創新平台、推動科技人才培養及交流、加強青年創新創業服務、推動綠色科技應用等方面著力,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做好服務。
來源:南方+
Our Services
Community
Support & Resource
HKPC Spotlights
HKPC Academy
COPYRIGHT© Hong Kong Productivity Council
FOLLOW US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S
Share the latest information of HKPC to your inbox
SIGNUP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