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鴻利達:一個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密碼」

鴻利達集團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它1988年起源於香港,1993年在深圳創立首個營運基地,2014年在中山市設立第二個基地,和不少大灣區企業一樣,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2019年在馬來西亞設立海外營運基地。

鴻利達中山基地。(受訪者供圖)鴻利達中山基地。(受訪者供圖)

走進鴻利達中山,車間忙碌而有序,數字化智能化元素隨處可見,尤其是三樓的健康品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內,從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均已實現無人化,多輛AMR小車(自主移動機器人)在熄燈車間內沿著規劃路線奔忙。

鴻利達健康品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內,AMR小車可完成上料、物流等工作。該車間獲中山市「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範車間」稱號。(葉志文 拍攝)鴻利達健康品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內,AMR小車可完成上料、物流等工作。該車間獲中山市「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範車間」稱號。(葉志文 拍攝)

無人車間的背後有一套完善的數字化智能化系統作支撐。鴻利達與合作夥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簡稱「生產力局」)自主研發了基於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管理系統(DMS),從產品研發到量產實現全流程數字化,且打通深圳、中山和馬來西亞三個營運基地的生產數據系統,管理人員通過一套系統即可實時掌握各地的運作狀況。

「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入推進,鴻利達2022年的人均年產值比2018年增加約37%,產值大幅增加,利潤也有明顯提升。」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傑近日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是鴻利達成立35週年,站在新的起點,鴻利達正攜手生產力局,朝著打造全球「燈塔工廠」目標進發。

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傑。(受訪者供圖)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傑。(受訪者供圖)

深耕多物料一體成型,引國際頭部品牌青睞

「60後」蔡俊傑15歲參加工作,21歲在香港創辦鴻利達模具工程公司,進入模具行業近40年。

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就多次參加生產力局組織的技術培訓、管理培訓,後來還多次跟隨生產力局團隊赴德國、奧地利等國家考察工廠。

27秒就能在一套模具內生產出一把使用3種材料、5個部件組成的三色剪刀……談起鴻利達2003年開始研發、持續迭代的多物料一體成型技術,蔡俊傑如數家珍。

在鴻利達的展示區域,陳列著呼吸器罩、運動相機外殼、嬰兒奶嘴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國際品牌的塑膠精密組件。這些已批量上市的產品看上去結構簡單,卻使用了不同物性的塑膠、液態硅橡膠、金屬等多種物料,利用鴻利達獨有的模內一體化成型工藝,產品擁有更好的性能,如防水、防塵、防震等功性。

鴻利達專注於塑料和液態硅橡膠模具設計、製造及精密組件成型多年。基於雄厚的製模能力,鴻利達的工程人員從產品研發階段介入、服務客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合作。

如在運動相機外殼方面,鴻利達2015年幫助客戶解決了困擾多時的苛刻應用場景下的防水、防震難題,近年已成為全球知名運動相機品牌外殼的最大製造商。

憑借持續迭代的多物料一體成型技術,鴻利達為全球知名運動相機企業解決了困擾多時的苛刻應用場景下的防水、防震難題。憑借持續迭代的多物料一體成型技術,鴻利達為全球知名運動相機企業解決了困擾多時的苛刻應用場景下的防水、防震難題。

某型號的雨量光學感應器外盒,鴻利達高精密多物料一體成型技術的代表性產品。某型號的雨量光學感應器外盒,鴻利達高精密多物料一體成型技術的代表性產品。

近年來,鴻利達不僅向全球輸出醫療及健康護理、汽車及工業、3C及智能技術等領域的多物料一體成型的產品,也為海內外客戶提供模塑成套系統。

「客戶只需提供一個產品理念,鴻利達就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從理念到成品的解決方案服務。」鴻利達集團總裁特助兼人力資源總監梁秉然說,客戶帶著全套設備回去,就可以直接開工生產,公司交出去的「鑰匙」不止一套設備產品,而是整條價值鏈。

鴻利達模具車間內,基於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柔性生產線局部。(受訪者供圖)鴻利達模具車間內,基於工業機器人的自動化柔性生產線局部。(受訪者供圖)

傳統製造升級轉型,人均產值近四成

從鴻利達中山的廠房向窗外看去,深中通道近在咫尺,通道開通後預計30分鐘即可到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交通極為便利。

因為深圳基地空間不足以支持業務的發展,鴻利達在中山建設了第二個營運基地,項目的一期和二期分別在2017年和2019年投產,廠房總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現容納了鴻利達模具科技(中山)有限公司、鴻利達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然而,隨著規模的擴大,原有的架構管理與管理流程不再適用。為了迎接新的挑戰,鴻利達與生產力局自2016年至今開展了多輪的合作。

生產力局多位顧問往返於香港與深圳、中山,充分調研,開展差距分析,之後利用一年的時間開展優化,完成了公司架構調整和流程再造。項目之初,為了讓管理人員更好地接受變革,首先對主要管理人員開展了 MBTI 職業人格評估工具的學習,讓管理人員既瞭解自己也瞭解合作夥伴,項目推行後,又根據需要,開展了管理人員教練技能培訓。

生產力局智慧城市部智能系統助理首席顧問李崑霞告訴筆者,為了「授人以漁」,顧問團隊引進了精益生產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鴻利達在這基礎上逐步從機構、人才、培訓、管理流程、目標達成等方面持續完善和升級,精益改善效果顯著。「精進」被列入鴻利達的核心價值觀內容。為數字化轉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8年,在鴻利達成立30週年之際,公司規劃了未來5年的發展戰略,將創建綠色智能工廠作為升級轉型的目標之一。當時,公司的數字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處於起步階段,於是邀請生產力局輔導公司的升級轉型項目,導入DMS系統。通過挖掘與分析大數據,實現無紙化、數字化、智能化管理,DMS以高效率低成本驅動傳統製造企業向製造升級轉型。據悉,DMS系統已成功為企業降低30%的庫存,設備綜合效率(OEE)提升15%,幫助企業有效提升經營效益及市場競爭力。

鴻利達中山基地一角。鴻利達中山基地一角。

「我們與生產力局的合作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全方位的軟件、硬件合作,充分考慮人、機、物、法、環五大要素的協同。」蔡俊傑說,變革過程中,人的改變非常關鍵,與生產力局的多年合作,能夠協助公司在管理、技術等方面全方位,系統性提升公司的競爭力,更能解決公司在發展中存在的痛點。

生產力局智慧城市部總經理孫國偉工程師告訴筆者,生產力局成立於1967年,不僅擁有不同方向的數百位專業人才,可為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集成前沿的科技成果,而且在支持中小企業提升方面積累了50多年的經驗,對於製造業、中小企業需求有深刻理解。

他告訴筆者,一個中小企業若要順利開展數字化轉型,最需要的因素並不是大量資金,而是能夠適應變化、擁有學習能力的人才,不只需要技術和機械設備,更需要管理上的提升。「如果管理水平滿足不了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盲目引進的技術、設備也無法在企業中融會貫通,無法讓企業發展壯大。」

在孫國偉看來,鴻利達的轉型升級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在於企業有決心接受新的管理方案,企業負責人大力支持變革,中層人員有能力、有意願與生產力局的團隊配合。

中小工廠升級為大企業,邁向「燈塔工廠」

與2016年相比,今天的鴻利達轉型升級為一個模塑智造領域的領先企業,形成集團化的運作模式,近年還陸續獲得「香港工商業獎:睿智生產力」、「香港工商業獎:升級轉型獎」。

近期,旗下的鴻利達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鴻利達模具科技(中山)有限公司和鴻利達模具(深圳)有限公司先後被認定為廣東省「專精特新」企業。精密組件(中山)有限公司的健康品車間在2022年獲認定為中山市數字化智能化示範車間。因為有多年積累,鴻利達中山的兩家工廠在6月7日成功通過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力局專家團的評審,認可在工業4.0領域已達到1i水平,是生產力局所服務的企業中以最短時間達到1i水平的大灣區企業。

生產力局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和工業4.0項目的團隊由長年服務港資企業、內地企業的專家、通曉推動新型工業化所需核心技能,如系統集成和應用管理、智能物流和智能倉儲、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等領域的專家組成。

據專家團隊介紹,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數字化轉型,很多自動化系統是可以買到的,企業在不同的車間可能已經收集到大量數據,但尚未充分加以利用。這些數據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數據挖掘,形成知識和模型,再轉換成對於未來管理的預測、防範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是工業4.0的一大核心。

如何用數據提升軟性管理能力,是生產力局為客戶提供的核心價值之一。一家企業獲得工業4.0-1i的認證,基本可視為已達到內地智能製造成熟度三級——網絡化集成(集成級)的水平。生產力局提供工業4.0顧問服務,不僅聚焦生產,還聚焦資源、人才、企業文化建設,甚至崗位職能的優化。要獲得1i認證,企業要在多維度展開工作,取得的成效也十分顯著。

生產力局專家團隊表示,推行新型工業化並獲得工業4.0-1i認證,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對終端客戶的快速反應能力,從產品開發、設計、驗證、量產到交付,都能通過高效的數據流通,來匹配終端客戶和市場端越來越客製化、短交付期的需求。另一個重要成效是實現系統集成,包括整合內部不同的系統和模塊的垂直整合;整合客戶端、企業端和供應鏈端的橫向集成;以及整合從提出概念、研發、產品設計、驗證、生產製作、交付、報廢、回收——整個產品全壽命週期的端對端集成,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商業模式的創新。當一個企業實現系統集成,整合了很多不同模塊的工業軟件和工具,收益就會成倍地體現出來。

鴻利達與生產力局於2022年9月啓動工業4.0項目。今年6月,鴻利達中山的兩家工廠成功通過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力局專家團的評審,認可其在工業4.0領域已達1i水平。鴻利達與生產力局於2022年9月啓動工業4.0項目。今年6月,鴻利達中山的兩家工廠成功通過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力局專家團的評審,認可其在工業4.0領域已達1i水平。

未來,鴻利達還將有更多的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倉庫的升級發展,攜手生產力局,將創新應用的範圍擴大至深圳基地和馬來西亞基地,進一步增加AMR小車(自主移動機器人)等的應用,朝著2i乃至更高水平的目標前進。公司還計劃今年申報中山市數字化智能化示範工廠,並將整個集團的需求全面實行數字化管理。

鴻利達已打通深圳、中山、馬來西亞三個生產基地的生產數據系統,管理人員通過一套系統即可實時看到各基地的運作數據。鴻利達已打通深圳、中山、馬來西亞三個生產基地的生產數據系統,管理人員通過一套系統即可實時看到各基地的運作數據。

蔡俊傑稱,如果說從深圳基地到2017年新增中山基地是一個跨越,那麼在這些「鋪墊」之後,鴻利達2019年在馬來西亞設廠則相對順暢,數百台注塑機提前規劃、導入系統,快速實現跨地域協同。一步一步的努力,也為公司將來在國外其它地方佈局奠定扎實基礎。

據悉,鴻利達還攜手生產力局推進實現「拉動式」生產,即以一個個訂單為起點,自動生成排產計劃,配套周邊設備、工藝要求、物料出單等,實現數據透明化,避免人工調度效率低、庫存呆滯以及紙質單據不準確、不及時等弊端,各流程人員的責任更加清晰,管理者也可以基於各地工廠的及時數據高效決策。

蔡俊傑告訴筆者,鴻利達攜手生產力局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提高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下一個目標是打造「燈塔工廠」。

「燈塔工廠」由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諮詢公司共同遴選,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全球製造業領域智能製造和數字化的最高水平。截止2023年1月,全球「燈塔工廠」共有132座,中國以50家的數量持續排名全球第一。

麥肯錫公司相關負責人曾指出,「燈塔工廠」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先行者的一種肯定,更重要的是傳達了「以價值為導向的應用推介」。

蔡俊傑表示,鴻利達的願景是「一起創造更佳價值」,公司希望與專業團隊合作,以「燈塔工廠」的實力,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創新及專業的模塑製造方案、成就更佳的產品,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