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9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會上指出要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建設製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2022年底,廣東提出要突出「製造業當家」,把製造業這份厚實家當做優做強,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今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即「製造業當家22條」)出台,成為廣東省堅持製造業當家、加快製造強省建設工作的總「路線圖」和「施工圖」。

2022年12月,在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的基礎上,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提出「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今年7月,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心在香港成立,為企業提供最合適的創新科技方案,同時擴大新型工業化人才庫以應對產業所需,助力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下旬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他對香港如何加速新型工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非常關心。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指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必然選擇。以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最新科技為驅動的新型工業化,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香港將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推出「產學研1+計劃」,促進優質科研成果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積極佈局並努力推進包括人工智能、第三代互聯網、生物製藥、新能源科技、衛星科技等新興和未來產業。

多年來,在廣東從「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過程中,港澳尤其是香港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廣東踐行「製造業當家」之際,香港也正在推行「新型工業化」,面對更加錯綜複雜的全球經濟環境,雙方在製造業領域將有怎樣新的合作機遇?雙方如何利用各自優勢,更好地雙向流動,進入到一個以創新、開放、融合為主題的新階段?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生產力局發力內地業務

協同推動新型工業化

今年以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下稱「生產力局」)內地業務首席執行官黎少斌已走訪近100家企業,瞭解業界發展面臨的痛點和需求,其中不少企業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既有佛山的「燈塔工廠」,也有惠州的「專精特新」企業。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利用先進技術幫助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建立智能及自動化生產線。(受訪單位供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利用先進技術幫助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建立智能及自動化生產線。(受訪單位供圖)

黎少斌在內地出生、香港長大,曾在跨國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任職20多年,2018年加入生產力局,帶領團隊開拓數字化轉型、智能製造和內地業務的發展。和生產力局多位高層一樣,他會說流利的粵語、英語、普通話,擁有豐富的本地與海外業務拓展經驗,對內地也頗為熟悉。

1967年成立的生產力局是香港創科體系的重要組成機構,是香港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核心促成者和推動者之一,以科技創新驅動企業提升生產力,支持業界,尤其是製造業中小企業,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智能製造,全力配合特區政府支持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佈局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

56年來,生產力局角色也日益「豐滿」,從早期主要提供技術和管理培訓,到支撐大量企業升級轉型,擔任工業4.0的促進者,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發展,並從技術支援、善用特區政府資助及培育人才三個方面協助特區政府和業界實現新型工業化。與此同時,生產力局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為跨過深圳河北上的港資企業提供服務,20世紀90年代開始組織港商、行業商協會到內地交流、考察,數十年來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交流與合作,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間,生產力局開創多項先河,包括設立香港首個「i-mfg智能製造技術展示中心」,成立香港首個工業元宇宙主題館、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心等。

今年7月在香港成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中心,由生產力局管理,可協助企業提前部署以順應全球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要求,配合香港特區政府《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在此基礎上,生產力局還將在2024年第一季度隆重揭幕新型工業化科技館,展示並推廣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政、產、學、研各界培育新質生產力、實踐新型工業化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助力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大灣區產業鏈優化升級。

今年8月,原本擔任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的黎少斌開始兼任生產力局內地業務首席執行官,這也是生產力局成立56年來首次設立「內地業務首席執行官」職位,從中不難看出生產力局對內地業務的重視程度,也傳遞出生產力局發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在大灣區發展的信號。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作為香港的法定機構之一,生產力局可以用「四不像」來形容,與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上的不同主體都緊密相關:既是香港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應用研發機構之一,在「從1到N」科研落地過程中能串聯起大學和研發機構、需要原始研發能力支撐的企業;又像是政府部門,目前擔任香港特區政府10個資助計劃的執行機構,為香港特區政府資助計劃提供「一站式」秘書處服務,支持企業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既像內地的「事業單位」,但又能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技術解決方案;既像企業一樣講求高效、務實,又不同於市場化的技術服務商,能依據企業痛點和需求做定向開發和攻關,更強調非營利性。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隨著眾多香港企業家來珠三角投資興業,早在2004年,生產力局已在深圳、東莞成立了全資附屬公司,協助中小企業通過技術咨詢、管理咨詢、自動化升級、科研技術轉化及培訓等服務實現升級轉型。近年來,生產力局為內地港資企業提供先進技術和創新服務,鼓勵它們升級轉型,推動新型工業化在大灣區發展,並幫助企業通過香港「引進來、走出去」。

據黎少斌介紹,過去10年間,生產力局已協助業界在大灣區推動1200多個智能化項目,其中約七成項目在內地落地,以東莞和深圳為主,其餘約三成則在香港落地。項目涉及不同規模、從事製造業的大灣區企業,部分企業總部設於香港,生產基地位於大灣區不同城市。這些項目涵蓋電子、珠寶、食品、紡織、玩具、生命健康、家電、模具、塑料、金屬、建築、鐘錶、印刷、汽車零部件等行業。

過去一年多來,香港特區政府在加強頂層設計、產業佈局、基礎設施、資助計劃、創科人才庫等方面持續發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政府通過設立100億港元的「產學研1+計劃」,提高「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對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的資助額、提高「研究人才庫」對聘請研發人員的資助額等措施,並推進設立微電子研發院和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硬件配套的工作,支援更多企業轉向智能生產。同時,政府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和新能源科技等產業的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已初見成效。

「香港的優勢是研發能力和產品設計等,大量生產則可以結合大灣區內地城市強大的產業鏈、廣闊的空間。要進一步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不可或缺,雙方優勢互補,能夠形成更好的製造業生態,幫助企業升級轉型,做到真正的智能製造,發揮大灣區內地城市供應鏈相對完善和製造業優勢,同時強化香港服務業對內地,尤其是廣東製造業的輻射帶動能力。」黎少斌表示,特區政府銳意推進新型工業化,已推出一系列支持措施,加上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必將吸引更多海內外科技領軍企業和初創公司將智能生產線落戶香港,助力大灣區製造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

他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除服務在粵的港資企業之外,生產力局也希望為內地民營企業提供服務,除了深圳、東莞,生產力局也考慮在廣東更多城市設立服務點,為更多港資、非港資企業更高效、便捷地提供服務,為大灣區作更多貢獻。

粵港合力

大灣區企業轉型升級更高效

鴻利達、力勁公司、嘉瑞集團、寶力機械……走訪生產力局多個合作夥伴位於深圳、東莞、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工廠,人們已經很難將其只與單個城市綁定,「大灣區企業」的標籤更讓人印象深刻。依託粵港兩地優勢資源,這些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獲得了更可持續的發展。

嘉瑞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家獲得工業4.o 1i成熟度等級認可的企業。一家企業獲得工業4.0 1i成熟度認證,基本可視為已達到內地智能製造成熟度三級——網絡化集成(集成級)的水平。行走在嘉瑞位於惠州的展廳,彷彿穿過一個製造業的「時光長廊」,從早期以生產時裝配件、電風扇配件為主,曾生產鋅合金皮帶扣、人工首飾、鎖膽殼,後生產隨身聽、音箱、掌上電腦(PDA)、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外殼,近年還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為小鵬汽車等新能源智能汽車製造電控殼體等,其40多年的開拓進取過程中,不乏生產力局的身影。多年來,生產力局協助嘉瑞等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支持企業不斷與時俱進,助力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及時捕捉市場先機,成功開闢新領域新賽道。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來到緊鄰深中通道的鴻利達中山工廠,數字化、智能化元素隨處可見,尤其是獲得中山市「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示範車間」稱號的健康品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內,從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均實現無人化,多輛AMR小車(自主移動機器人)在熄燈車間內沿著規劃路線奔忙。

這個無人車間的打造,得益於鴻利達與生產力局自主研發的基於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管理系統(DMS),它使得產品從研發到量產實現全流程數字化,且打通深圳、中山和馬來西亞三個營運基地的生產數據系統,讓管理人員通過一套系統即可實時掌握各地運作狀況。隨著雙方合作深入推進,鴻利達2022年人均年產值比2018年增加約37%,產值大幅增加,利潤也明顯提升。

因有多年積累,鴻利達中山的兩家工廠在今年6月成功通過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力局專家團的評審,認可在工業4.0領域已達到1i水平。

「企業如果保持現狀,三五年就會被淘汰。成本越來越高,產品價格越來越低,只有提高效率和競爭力,企業才能發展下去。」鴻利達集團創始人、行政總裁蔡俊傑說,內地工科和技術類人才多是一大紅利,企業要用好大灣區產業鏈完善、市場龐大、技術專家多等優勢。

在支持企業升級轉型過程中,生產力局除了幫助企業提升技術,更關鍵的是推動企業思考如何通過智能製造,更好地配合客戶需求,實現業務發展模式的創新,從而脫穎而出。如一個企業原本依賴賣設備,發展到賣方案,後來發展到通過大量實時數據,可遠程輔助客戶預判斷設備運營情況,包括是否需要維修、是否要停機節能等,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創新升級,無處不在。在大灣區,即使是看似傳統、利潤率不高的製帽、玩具等行業,企業也在積極探索數字化、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逐步邁向自動化。在「製帽皇后」顏寶鈴帶領的飛達帽業,生產力局與其合作的帽子LOGO 3D打印系統不僅支持了飛達帽業關注環境保護的發展理念,而且為企業個性化市場發展賦能,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除了製帽業,玩具企業也積極創新升級,位於東莞的成興塑膠成為大灣區首家獲工業4.0 1i成熟度認證的玩具企業,在員工大幅減少的同時,產值和利潤實現增長。

考察過國內外多家企業後,黎少斌發現做得好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絕不閉門造車,在自主創新的同時善於借助外力。

以總部位於深圳的冠旭電子為例,以開放心態與生產力局合作,後者在自動化生產技術之外,為冠旭電子的品牌規劃、知識產權發展戰略等方面提供大量支持。冠旭電子不僅積極引入國內資源,還從歐洲高薪聘請多位知名設計師,最終從OEM(自主加工)、ODM(自主設計)向OBM(自主品牌)轉變,成長為深圳500強企業、深圳100強文化企業,正朝著打造全球「燈塔工廠」的目標進發。

總部位於東莞的寶力機械同樣如此。這家擁有數百人的港資企業,要解決多個行業客戶的痛點、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除了依靠團隊自身加強創新之外,還連接生產力局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共同運營的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下稱「FLAIR」)頂尖創新資源,讓創新成果「為我所知、為我所用、為我所有」。

寶力機械集團華南區總經理、90後「創二代」黎銳敏告訴筆者,以去毛刺為例,壓鑄業去毛刺以往主要靠老師傅的主觀經驗,而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人才短缺等難題,在製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趨勢下,與FLAIR合作研發AI質檢有利於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產品良率。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面對企業的「借力」,生產力局在依託自有研發團隊的同時,與香港本地高校、科研機構密切聯繫,併發揮香港雙向「超級聯繫人」作用,將全球優質創新資源引入到大灣區。

生產力局曾攜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完成美的的微波爐面板衝壓件表面缺陷檢測項目,前者提供完整的自動化方案、設計整體的自動化系統,後者則發揮計算機視覺等方面的優勢,主要負責視覺檢測模塊,把關產品質量,合作成果成功應用到生產線上。

在深圳先進院人機控制研究室主任程俊看來,國際化是生產力局獨特的優勢,生產力局擁有豐富的國際資源,能很好地幫助內地產業實現國際化應用,將全球前沿的科技成果在企業實現商業化。

製造業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與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尤為重要。黎少斌說,包括研發、信息、金融等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是香港的「利器」,能為大灣區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香港研發實力雄厚,創科生態日益蓬勃,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營商環境世界前列,有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能夠匯聚海內外頂級創新資源,為更多內地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提供最理想的平台。

他表示,內地港企可同時受惠粵港兩地政策,非港資企業也可受益於大灣區生態優勢,只要企業善於借力,都能從大灣區創新生態中汲取充分營養。未來,生產力局將加強服務,幫助更多企業升級轉型,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智能製造,充分發揮香港「一國兩制」下聯通內地和世界的重要橋梁和雙向平台作用,支持更多內地企業通過香港進入國際市場,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四不像」集思廣益

攜手內地政府開展新型工業化服務

在生產力局與佛山南海奔達模具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其「四不像」的特點尤為明顯。在與生產力局合作後,這家主營鋁合金鑄造模具和壓鑄產品的企業,20個月內成功推行智能製造、端到端數字化智能生產的垂直整合、機器聯網和智能車間運作,準時交付率及設備綜合效率(OEE)提升20%,生產成本則降低30%,成為首批「佛山市數字化智能化示範車間」並獲200萬元人民幣獎勵,同時獲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計劃的支持。

「生產力局是有官方背景、技術實力強的支持機構,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咨詢團隊,帶著人才、技術、資金去幫扶企業,尤為注重技術落地應用。與內地的科技主管部門不同,生產力局躬身入局為企業提供技術提升、管理顧問、培訓等服務;與商協會等組織往往以資源對接為主相比,生產力局有專門的團隊為企業提供直接的、能帶來實實在在收益的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博士表示,生產力局將海內外先進技術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成果引入大灣區產業界,通過消化、迭代、集成,讓中小企業拿來能用、用了能創造收益,扎扎實實地幫助不少企業度過發展早期最困難的階段。

生產力局多個合作夥伴的負責人表示,香港自由、開放、國際化的氛圍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基因,因此自然而然能與國際接軌,研發實力國際領先,生產力局則集應用研發機構、公營機構和企業的特點及體制優勢於一身,「四不像」的特色讓它不僅善於技術攻關並將研發成果轉化落地,為中小企量身定制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方案,並提供全方位、全鏈條服務,再加上其地處香港,有條件與多個城市政府部門合作,攜手相關部門更高效地賦能企業。

他們指出,生產力局能夠將香港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若能結合大灣區龐大市場、完備的產業鏈,在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創科產業等領域將大放異彩。

如何幫助到更多大灣區企業?如何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更緊密地合作,發揮出大灣區的「抱團」優勢?這也是生產力局高層思考已久的命題。

今年7月起,生產力局「大灣區集思匯」活動分別在廣州、東莞、惠州、江門、中山、深圳、肇慶、佛山等城市成功舉辦,覆蓋大灣區26個行業的4.1萬家企業,瞭解到企業當前面臨科技人才緊缺、研發力量弱以及研發週期長、急需引進或整合先進技術以發展智能製造、缺乏政府資助相關資訊等痛點和需求。

今年8月,生產力局與廣州市白雲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白雲區設立生產力局(廣州)新型工業化技術工作站,以世界級先進技術和創新服務,支持港資企業利用白雲區的產業和地理優勢拓展內地市場,鼓勵白雲區企業通過香港這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走出去」,支持企業雙向發展,充分用好香港的創科和政策優勢,鞏固企業在供應鏈和產業鏈中的競爭力,推動新型工業化。

在中山,生產力局與中山市科學技術局也正開展類似合作,並已納入8月印發的「中山市科學技術局關於印發《中山市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使用辦法》的通知」細則中。中山市科技局推出的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支持包括生產力局在內的港澳台科技服務機構為中山市企業提供管理升級咨詢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咨詢輔導服務,項目的實施將有助於實現香港與中山推進「香港科創+中山製造」「香港青年+中山創業」「香港人才+中山生活」的深度合作。

同時,生產力局也正與佛山市、深圳市寶安區、東莞市、惠州市等市、區政府部門探索類似的合作模式,繼續深化大灣區創新服務交流及合作,進一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樹立更多高新技術標桿企業,提升大灣區企業綜合競爭力。

「各地政府陸續出台支持企業升級轉型的舉措,為經濟復蘇和增長提供更大動力,幫助企業做足準備,在全球供應鏈重塑的過程中提升競爭力。」黎少斌表示,生產力局是第一家在內地設立實體的香港公營機構,現正面向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中小企加強服務,推廣「內地政府對企業補助+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技術服務」的成功模式,從先進技術、人才培訓和政府資助計劃配對等方面幫助更多企業升級轉型,形成香港和內地的資助政策疊加效應,幫助更多中小企打造智能車間、智能工廠,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智能製造,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生產力局是家門口的‘寶藏’,在它的服務‘過河’後,應為其提供毫無後顧之憂的支持,讓它成為大灣區科技服務的‘領頭羊’和‘好榜樣’。」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張克科表示,生產力局是「雙循環」中最好的橋梁和紐帶,它有數百名應用科技創新人才,可在香港乃至全球高校的科研成果與有需求的中小企業之間架起「橋梁」,集成全球範圍的前沿技術、管理服務等為大灣區廣大中小企業服務。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則認為,與其它地區的生產力促進機構不同,生產力局具有獨特之處,不僅擁有香港開放、科技資源豐富的「地利」,而且國際聯繫能力更強,有豐富的服務中小企業的經驗。其法定機構的身份不僅讓它在集成香港本地的科技成果上有優勢,而且它貼近市場、國際化程度高,在集成全球科技成果上具有內地相關機構難以具備的優勢。

郭萬達認為,廣東和香港好比多年前就認識的兩個朋友,相互成為合作夥伴,40多年後,大家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提出要乾一件事,廣東叫「製造業當家」,香港叫「新型工業化」,雙方各有優勢,各有所長,合作形式與以往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香港和廣東的製造業合作,應該要探討更多的模式。

黎少斌表示,生產力局未來將繼續全力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推動創新科技和新型工業化發展,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橋梁作用,將國際創科資源、人才和高科技企業「引進來」,促進大灣區發展,同時也幫助更多內地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香港新型工業化與廣東製造業當家如何雙向奔赴?

來源:南方+